為了解考生選科及就業取向,大灣區政策在這方面的影響,及預測未來勞動力的供應狀況,優才資源中心有限公司在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期間,以不記名問卷方式訪問4387位來自57間不同地區學校的應屆中學文憑試(DSE)考生,佔全港文憑試學校考生約8.76%,今日(13日)召開發布會公布調查結果。

內地升學比例增1%

根據調查,在升學方面,DSE考生計劃升讀大學的百分比從2021年的62%上升至今年的66%,增幅為4%。考生選擇的出路渐趨多元化,除升讀大學外,他們亦會考慮高級文憑和副學士等其他出路,分別佔比10.8%及10.6%。超過八成考生選擇於香港升學(84%),選擇到内地升學的百分比亦相對往年增加約1%,而選擇到外地升學的百分比則有所减少。

選科方面,男女生有明顯分別。根據調查結果,心理學(13.12%)再成為最受考生歡迎科目,其次是護理學(13.10%)和教育9.82%)。按性别劃分,男生最希望主修的科目依次為電腦工程、電腦科學和心理學,而女生最希望主修的科目依次為護理學、心理學和幼兒教育。

最不受歡迎科目方面,英文/英國文學(14.9%)今年再次成為最不受歡迎科目,其次為宗教(13.2%)和法律(13%)。

調查發現,了解大灣區政策的考生會比不了解的更希望主修受惠於大灣區政策的學科,例如金融和管理等學科,當中對大灣區了解的考生希望主修金融的百分比為10.9%,相反不了解的考生百分比為6.2%,相差4.7%。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本港和內地工作意欲呈微升

對於考生對未來工作地區的選擇,選擇香港的百分比從2021年的69%微升至今年的70%,選擇内地工作的百分比亦微升一個百分點至7%,但海外地區方面,希望於亞洲工作的考生從2021年的11%下跌至今年的9%,選擇歐洲、美國或澳洲工作的百分比則與往年相若為14%。

在擇業方面,考生主要根據個人興趣及性格(63.2%)為優先,其次是薪水和福利(49.3%)及個人能力(49.2%)。在大灣區擇業的影響因素方面,多於五成考生認為薪水及福利(53.5%)為主要因素影響,其次是個人興趣(37.7%)和工作環境(37.2%)。擇業方面,了解大灣區和不了解的考生對銀行/金融的興趣分别為12.7%和9.5%。同時,他們更希望從事工程理科行業,而從事资訊科技的考生(9.5%)較不了解的(8.3%)多出大約1%。

教育成最熱專業 法律繼續冷門

擇業方面,教育和醫療服務今年仍然最受考生歡迎,分别佔比27.3%及24.3%。其中男生最希望從事行業分別為資訊科技(15%)、教育(13.2%)和電腦工程(12.2%),而女生最希望從事行業為護理(18%)、教育(16.3%)和幼兒教育(14.6%)。

法律連續三年成為考生最不希望從事的行業,佔比高達有14.1%,而其次為精算師(10.8%)和演藝/音樂(10.4%)。

人才流失嚴重 籲建立人才庫

根據勞工及福利局在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估計,2017年至2027年期間,金融服務業的勞動人口需求每年平均上升1.1%,而今年考生對银行/金融業的興趣较去年下跌2.6%。综合過去五年結果,考生對金融服務業的興趣依然有减弱趨勢。此外,資訊及通訊業的勞動人口需求每年平均上升1.2%,惟今年考生對资訊科技業的興趣大幅下跌5%。

從粤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與人才發展研究報告2019年2月指出,香港在高水平人才流出率分别高水平人才0.95%及數字人才0.93%。優才資源中心有限公司總監陳偉權表示,報告未能反映2022年現况,認為本地正面對極為嚴峻的人才流失的情況。他引述今次調查結果,指教育及醫療為最受歡迎的學科及工作,政府方面應考慮積極培育及建立人才庫,既能幫助本地機構人才流失問題,亦可惠及大灣區其他城市。

除此之外,他亦建議政府將獎學金或助學金計劃推廣至一般成績的學生,鼓勵其修讀相關重點學科,例如教育或醫療。而受惠或受資助本地學生必須修畢課程,並承諾畢業後在港工作最少兩年或相當於獲獎學金或資助的年期,從而增加本地人才,解决未來勞動力不足以及人才流失的情况。另外,公營機構或企業可以與本地專上學院合作,給予本科學生更多機會實習及參與相關培訓或研究工作。

(來源:大公文匯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