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帶路】-- 黃彥勳(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總裁) 上世紀五十年代,大量人口從內地遷移到香港,為社會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同時,部分企業家也帶同資本和技術從內地來到香港,為香港的輕工業發展奠定基礎。六十年代,造鞋業、紡織業和玩具業的發展為香港訓練了大批技術工人。到了七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開始向發展中地區(包括南韓、新加坡、台灣和香港等所謂亞洲四小龍)轉移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香港適時把製造業北移,經濟結構轉由服務業主導,吸收過剩的勞工,也完成了從發展中地區到已發展地區的過渡。 在香港的發展過程中,有一段時期,特別是七十年代初期,高等教育的發展落後於形勢。當時香港只有兩所大學,除了極少數的尖子外,其他有意升讀大學的中學生,在條件許可下,都選擇到外國留學。因此,對那時的香港學生而言,「走出去」是一種風氣,也是個人前途發展的重要選項。相對於歐美澳紐,香港在多方面顯得落後,這是西方先進國家的黃金期:經濟發達、文化豐盛、社會穩定、就業市場良好、居住環境理想,種種因素令港人嚮往。再者,香港是外向型的經濟體,一直依賴對外貿易生存,所以歷代香港人都對國際狀況十分敏感,「外國」其實是西方先進國家的代名詞,是個人和家庭升學、進修、就業、移民的對象。 香港的背景,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勇於外闖的年青人,他們對外面的世界和未來充滿憧憬,敢於接受挑戰。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批又一批的港人走出去,有的在外面落地生根,有的回流就業創業,香港就在這一波又一波的衝擊中發展,期間經歷了信心危機、移民浪潮、金融風暴等,支撐著港人的是不畏艱巨、迎難而上的精神。 時至今天,香港的高等教育發展蓬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精英型,走到九十年代的大眾化。踏入廿一世紀,香港成為普及型的高等教育社會,可頒授本地學位的公帑資助院校及自資院校共20間,香港學生不必再為專上教育的學位亟亟出國留學。但普及型的高等教育社會同時帶來隱憂,本地專上教育學位充足,有志升學者只要符合要求,就算是家庭經濟有問題,也可以向政府申請貸款或資助完成學業。久而久之,大部分的香港學生便習慣了本地舒適的環境,「走出去」的意欲也減低。 不知不覺地,國際環境已經產生變化。香港人習慣了的「外國」在高度發展後出現了一些問題:經濟停滯不前、就業不足、青年失業率高企、社會出現動盪。換句話說,西方先進國家不再是升學、進修、就業、移民的必然選項。面對新環境和「在家千日好」的心態,香港學生應該如何自處呢? 我相信在香港這個外向型經濟體成長的年輕人,仍擁有歷代港人奮發求進、敢闖敢試的基因,只要有機會,有足夠的認知,香港學生還是會走出去的。世界這麼大,除了發達的西方經濟體,其他地方還是有很多發展空間的。在傳統經濟發達地區發展日趨飽和的今天,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們提供了方向,只要港人摒棄舊觀念,擁抱新思維,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發展的機會是無限的。 海上絲綢之路協會2016年推出的「張騫計劃-大學生暑期實習項目」,是全港首個與企業合作,在內地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包括捷克、希臘、新加坡、泰國、緬甸、吉布地、斯裡蘭卡等)提供職位,讓香港本科大學生在當地進行4-8星期實習的項目,目的就是讓香港學生走出去,透過實地的生活和工作體驗,培養向外闖的精神。這個計劃至今已是第三屆舉辦,成效有目共睹。2016年的「張騫計劃」獲18間機構參與,實習名額111個;去年有19間機構參與,實習名額150個;今年的參與機構是18間,實習名額增至180個。香港特區政府不但支持「張騫計劃」,也參考了該計劃的成功經驗,在最近推出「企業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先導計劃」,由16間機構在內地及海外提供250個培訓名額給香港學生實習。 官民合作下,香港學生在境外實習的機會和規模不斷增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希望香港學生把握時機走出去,擴闊視野,開拓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