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帶路】-- 黃彥勳(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總裁)


貿易暢通是「一帶一路」倡議框架思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貿易是經濟的血液,也是「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關係的潤滑劑。在香港生活,不免覺得貿易暢通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到海外旅遊,幾乎什麼商品或農產品都可以免稅帶回來。絕大部份時間,經過「綠色通道」時,海關人員正眼都不望你一下。但我們抵達外地時,行李都要經過檢查,部分物品還要徵稅方可放行。事實上,關稅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關稅更是執行國家貿易政策的手段,例如,偏高或是「懲罰性」的關稅,往往針對特定貨品和某些國家、地區,以便限制進口,達致保護本土某些工業的目的。

  貿易不暢通的後果和影響十分嚴重。19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是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其中一個原因;而貿易保護主義卻是引發經濟大蕭條的主要因素。1914年之前,先進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環境相對自由,荷蘭、瑞士等國家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其他地方的關稅也很低。在這種良好的氣氛下,貿易蓬勃發展,經濟繁榮。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8)期間,貿易大範圍中斷,國際間的債務也大幅增加。假如戰後負債國家能夠向債權國自由輸出他們的商品,將可以償還債務。可是部分國家為了保護它們的新興企業,卻向一系列工業和農業產品徵收關稅,並引起惡性循環。1930年,美國通過霍利—斯慕特關稅法案(Hawley-Smoot Tariff Act),徵收歷史上最高的關稅,美國的貿易夥伴針鋒相對地報復。關稅提高了價格、減少了出口收入,同時也減低了對其他國家產品的需求,整個形勢不斷螺旋式地下跌。一些徵收的關稅導致了雙邊而非多邊的商品交換,也導致貿易集團的形成。保護主義措施造成了國際貿易的巨大緊縮,1929-32年間,國際貿易總額下降了60%,損害到收入和就業,並加深和延長了20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痛定思痛。1948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成立,推動自由貿易,積極降低關稅,又鑑於很多非關稅障礙,例如進口禁令、進口許可證、出口限制、補貼、通關環節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技術及衛生檢驗標準、貿易救濟措施、知識產權措施、服務貿易壁壘、外匯管制、歧視性政府採購、進口押金制、海關估價制等,都構成妨礙自由貿易的因素,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積極消除或舒緩非關稅障礙,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

  「一帶一路」倡議與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並行不勃,相輔相成。在民粹主義興起、主張某國優先的逆流下,貿易暢通是促進「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關係的支柱,構建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