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觀勢】- 王曉泉(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秘書長)

5月7日,新一屆俄聯邦總統普京舉行盛大的就職儀式。普京帶領俄羅斯走過了近20年風雨,其未來內外政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在美國對中俄戰略壓力日益增加的情況下,中俄如何加強戰略協作成為時代命題。中國應把握好中美俄大三角關係的規律與走向,在對美博弈中把握好俄羅斯因素,保持好自身的戰略主動地位。

把握好中美俄大三角關係對於贏得“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至關重要

中美俄大三角關係源於中美蘇大三角關係。上世紀90年代,美國一超獨大,中俄都極力發展對美關係,“中美俄大三角關係消失論”甚囂塵上。持此論的學者將大三角關係分析框架視為冷戰思維的延續,天真地認為大三角關係已經隨著蘇聯解體而終結。然而,中俄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仍然在世界舞臺上獨立自主地發揮著重要作用,都不能容忍自己被美國納入戰略軌道。中俄雖然關係緊密,但是都不謀求將對方納入戰略軌道或結成同盟。在這種情況下,中俄美在國際舞臺上圍繞著熱點問題頻繁互動,大三角關係在中美、中俄、美俄關係中依然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其實,即使在中美俄大三角關係表面上似乎消失的上世紀90年代,中國依然從中美蘇(俄)大三角關係中獲益。比如,美國出於對蘇聯復活的擔心而極力改造俄羅斯,掠奪、搶占原蘇戰略空間,加緊北約東擴。美國的戰略重心仍保持在歐洲,直到本世紀初才開始向亞太轉移,給中國帶來了10多年的戰略機遇期。此外,中國從美國對原蘇及後來的俄羅斯的做法上得到警示,決心全面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此,把握好中美俄大三角關係,對於在開展好對美博弈、贏得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至關重要。

網絡圖片

俄羅斯成決定中美俄大三角走向的關鍵

在大三角關係中,力量相對較弱的兩國往往傾向於聯合,實力最弱的一國則成為決定大三角關係走向的關鍵性因素。在美蘇爭霸時期,中國的國力最弱。上世紀50-60年代,蘇聯的國力弱於美國,中蘇聯手使美國陷入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兩個泥潭。上世紀70—80年代,美國與蘇聯對抗中處於劣勢,而蘇聯同時將美國和中國作為打壓對象,中美走向聯合,導致蘇聯陷入阿富汗泥潭並走向衰敗。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是中美俄中實力最弱的國家,但仍是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國際影響力和國際戰略運籌能力的世界大國,其不會依附於中美任何一方。正因如此,中美俄大三角關係重新清晰起來,實力相對較弱的中俄走向聯合,而俄羅斯成為決定中美俄走向的關鍵性因素。中國發展極為迅速,很快就威脅到美國的世界秩序主導權,出臺對華強硬政策已經成為美國國內精英的共識。在此情況下,中國只有運籌好俄羅斯因素,才能夠確保在對美博弈中贏得主動。幸運的是,美國沒有汲取歷史教訓,將中俄同時作為全球性戰略對手,其正在重蹈50-60年代美國和70-80年代蘇聯的歷史覆轍。


從「中美蘇」到「中美俄」變化巨大

與中美蘇大三角關係相比,中俄美大三角關係出現諸多巨大變化:一是目前俄羅斯作為實力相對較弱的一方本應成為實力相對較強的一方都要爭取聯合的對象。美俄戰略文化相似,都講求針鋒相對的實力較量,造成的結果卻是,雖然中美的結構性矛盾遠遠大於俄美,但是俄美關係的對抗程度卻遠遠大於中美,這使美國本應該用於對付中國的大量資源被用於對付俄羅斯,從而大大加強了俄羅斯對美國的戰略牽製作用。中國目前在中美俄大三角關係中的站位最為主動,美國同時將中俄作為全球最主要的戰略對手,實際上中俄推到一起,而中國卻始終與美國鬥而不破。二是中國與美俄戰略文化不同,善於打太極拳,不計較一城一池之得失,而是韜光養晦、外松內緊、縱橫捭闔,這使美國對華揮舞的大棒總是打在棉花上,比如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事件、美國極力挑動的南海爭端、洞朗對峙、朝核問題、台獨問題、港獨問題、民運問題、疆獨和藏獨問題等均未收到預期效果。中國即使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施予重壓的情況下,依然極力發展與西方的關係,使美國是始終無法像對俄那樣團結西方對中國出臺強有力打擊措施。具有挑戰美國世界金融秩序主導權巨大潛力的亞投行甚至得到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三是中美俄處於同一市場,美國無法對中國形成地域上的陣營式分割,其任何對中國的制裁措施都會引發極大的副作用,直接損壞美國企業和民眾的利益。
在中國戰略文化的影響下,中美俄大三角關係的運行特徵發生重要變化,不會陣營式對抗,未來的爭奪焦點在於哪一方能夠更廣泛地團結世界上最具資源的國家,哪一方能夠在世界經濟和安全治理體系中提出更符合歷史潮流和時代精神的方案並推動其實現。歸根結底就是構建一個什麽樣的世界秩序,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獨享世界壟斷利潤而永遠將其他國家置於國際產業鏈分工低端的世界秩序,還是更加公正合理、更加有利於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世界秩序。

中國有條件在對美博弈中調動好俄羅斯因素

由於來自美國的壓力不斷增加且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在發展中俄關係上具有高度共識與默契,未來5-6年將是中美俄大三角關係互動極為頻繁的時期,也是中俄深化戰略協作的黃金時期。中國不謀求與美國全面對抗,更不會謀求將俄羅斯綁到與美對抗的戰車,而是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各國帶來和平穩定和發展機遇。中國的做法有利於更廣泛地團結發展中國家乃至西方國家,也將給予俄羅斯更多施展空間。

調動好俄羅斯因素首先要加強中俄相互倚重關係。中國吸引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為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乃至敘利亞問題上贏得主動創造了必要條件。而中國加大對敘利亞政府的人道主義援助,支持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伊核問題上的立場,也將有力地策應俄羅斯,使其更多地牽制美國的戰略力量,從而疏解中國的東部安全壓力。中俄共同維護中亞和阿富汗的和平與穩定,將使兩國共同擁有穩定的後方,從而增強各自在東部和西部方向應對美國安全壓力的實力。

美國作為海權國家,最擔心的是陸權國家的聯合。中俄共同推動歐亞大陸一體化將使域內所有國家受益,因此得到廣泛支持。中國與俄羅斯共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共同建設跨歐亞大陸基礎設施,將加快歐亞大陸統一市場的形成步伐,使雙方在對美博弈中獲得更有利態勢。

高科技壟斷、金融霸權、大宗貿易定價權是美國維系世界霸權的根本。俄羅斯作為原蘇繼承國,科技實力不可小覷。中國應與俄加強高科技聯合研發,在已有的寬體客機、重型直升機、北鬥與格洛納斯並網等科技聯合項目基礎上增加大功率航空發動機、晶片、人工智慧、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領域聯合研發項目,力爭早日攻下將被美國卡脖子的核心技術,順利實現《中國製造2025》戰略。俄羅斯深受美元霸權之苦,由於受到西方制裁,在美元融資和結算方面遭遇極大困難,因此願意支持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國應支持俄羅斯增加人民幣融資規模和跨境結算規模,削弱美元霸權。中俄還應在俄羅斯具有優勢的能源領域加強合作,進一步鞏固在開發、運輸和煉化、銷售等上中下遊環節上的利益捆綁、風險共擔的一體化合作模式,謀求俄羅斯支持中國推出的人民幣石油、人民幣鐵礦石等期貨市場,從而達到削弱美國對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