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傳媒訊】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離不開文化的溝通。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於它能穿越時空、跨越國界、超越族群,同時又大象無形、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歷經2000多年的洗禮,在先人們的艱苦努力下,古絲綢之路不僅產生了巨大的商貿效應,更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成為相關國家的共同記憶和永恆財富。近幾年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沿線的文化溝通呈現出多彩多姿的態勢。

  「一帶一路」商業貿易是先鋒,而文化交流可以進一步深化貿易關係和帶來更多商機。而在推進「一帶一路」文化活動時,除了要注意多元文化的問題,要好好利用中國的傳統文化,例如儒家和中醫藥文化,以及利用目前中國的文娛事業優勢。

  「文化先行」應該避免單一化碎片化

  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先行的優勢可以推動中國與沿線各國的全方位、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幾年來,「一帶一路」沿線的文化溝通樣式繁多——沿線國家間人才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相互間留學生規模日益擴大,合作辦學持續開展;沿線國家間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等活動,合作開展廣播影視劇精品創作及翻譯,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共同進行世界遺產的聯合保護……

  「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人口超過40億,民族多種多樣,是文化交流的巨大舞臺。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博士趙賀稱,「一帶一路」沿線地域城市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點,應該借助倡議平臺,更多地與海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

  趙賀認為,要做到「文化先行」必須要避免文化單一化、碎片化問題,「不只是一次書畫展,幾次藝術交流的問題,而要深入開展「共識性」文化內涵的交流。」趙賀說。

  以甘肅省為例,2017年甘肅省舉辦或參與了數十次重要對外展覽,在日本、奧地利、英國、美國、法國等5個國家及臺灣、香港等地區舉辦了絲綢之路或敦煌藝術主題展7個。同時,敦煌研究院還與英國王儲傳統藝術學院等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並與吉爾吉斯斯坦相關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啟動了國家援外項目,嘉峪關市與約旦佩特拉古城結為姊妹世界文化遺產地。未來,甘肅將繼續開展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與美國蓋蒂保護所、英國王儲傳統藝術學院、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香港大學等機構的合作研究專案,開展與阿富汗、印度等國的學術交流項目,共同打造「一帶一路」文化長廊建設。

  孔子學院開創新文化交流模式

  孔子學院一直作為漢語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發揮著積極的橋樑作用,截至目前,全球已經有14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僅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就有51個國家設立了138所孔子學院和135個孔子課堂。

  趙賀指出,在傳統文化對外交流和國際傳播的道路上,孔子學院非常重要。「很多海外朋友並不瞭解中國,包括我們的文化和漢語。但是他們對中國又是十分感興趣的,我們建立孔子學院,就給大家提供了這樣的機會,通過這樣的橋樑,讓更多的人開始瞭解中國,使他們產生與我們交朋友、進行商貿往來的強烈意願。」

  善用中醫藥文化 增加「帶路」國家認同

  此外,作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內容,中醫藥日益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的認同。兩千多年前,中醫藥亦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健康觀念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藥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療效和作用日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接受。目前,中國已發佈《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計劃到2020年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頒佈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註冊100種中藥產品,建設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

  趙賀稱,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由於文化背景和理論體系的差異,沿線衛生管理模式大部分建立在現代醫學體系上,中醫藥面臨政策和技術等方面的壁壘。傳統醫藥在大多數國家處於補充和替代地位,國內中醫藥事業發展品質和效益尚顯薄弱。同時,現有外向型合作機制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團隊尚未形成,中醫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加強在電影方面的合作

  除此之外,中國也可以和「一帶一路」國家加強在電影方面的合作。

  趙賀向源傳媒解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每年生產600餘部電影和上萬集電視劇,未來中國影視業的發展在深耕本土、傳承創新之外,更需要放眼國際,承擔文化輸出、交流互鑒之功能,許多優質內容應該在製作初期就考慮到「一帶一路」的全球市場,而不是僅僅為國內受眾而作。

  培養跨文化溝通人才

  由於各國歷史發展經歷的差異,價值取向的多元,經濟利益的錯位,地緣政治的親疏,「一帶一路」倡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種種誤解、矛盾甚至衝突,這時能溝通不同文化的人才,就顯得非常重要。

  對此,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鞠惠冰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實施為跨文化研究學者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用武之地,需要培養具有公共外交意識的跨文化溝通人才,而這個人才不僅是針對中國學生,還包括在華留學生。」鞠惠冰說。

  只有尊重差異、相互理解包容,才能拉近距離、開展合作。而講歷史、講傳統、講尊重、求同化異,都必須依靠文化。

  埃及開羅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薩利赫認為,「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區域經濟合作,也是歷史、文化等交流合作。大家通過平等對話、廣交朋友、互交朋友,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才能減少現實摩擦所產生的損耗。(源傳媒記者 黃鶯)